近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圆满召开。本次研讨会以“融合创新:共筑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新生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英国、加拿大、奥地利、加纳、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450余名高校教师、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齐聚百年学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六位教师受邀参会,包括副院长李惠胤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董金伟教授,以及吕琳琼副教授、陈媛媛副教授、蔡竞副教授、黄辉博士四位小组发言人。

我院参会教师合影
吕琳琼以“项目式学习促进职前外语教师AI素养与TPACK发展”为题作报告,探讨了以“AI赋能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对职前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项目式学习重构了师生角色,推动教师向AI引导者转型,有效促进了学生AI素养与TPACK的协同发展。她强调,AI工具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更深化了“技术赋能”与“守护人性”并重的教育理念,为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了实践路径。

吕琳琼副教授发言
陈媛媛以“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Labor on Novice EFL Teachers’ Identity in Secondary Schools”为题,聚焦中学新手英语教师,探索情感劳动策略与其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情感劳动与职业身份呈正相关,教师资格、行政职责等因素影响其发展,内外因素共同塑造教师的情感实践与身份建构。该研究为新手教师的情感教育与专业成长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媛媛副教授发言
蔡竞以“外语职前教师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为题,探索在英语技能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路径。通过引入《黄帝内经》《论语》等经典,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与价值辨析。研究表明,该课程思政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自觉与立德树人意识,为外语师范教育的思政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模式。

蔡竞副教授发言
黄辉博士以“A Narrative Study into EFL Teachers' In-service Doctoral Exper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为题,通过叙事研究从韧性视角探讨高校EFL教师在读博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发现,韧性具有地方性、时间性与社会性三维度,教师通过认知重构、经验传递与社会支持等策略,在风险与资源并存的生态中实现专业成长。研究为教师教育与院校支持体系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建议。

黄辉博士发言
会议期间,我院教师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外语教师教育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深化了学术合作,有效提升了我院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初审:李敏嘉 复审:刘之远 终审:骆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