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出国

一段广外路 一生英教情

文字:英语教育学院07级毕业生 凌熳 图片:凌熳 编辑:刘晶 时间:2020年06月23日 点击:

【编者按】花开六月,凤鸣岭南。在全体英教人的保驾护航中,2020届英教学子迎来云端毕业季,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英教是终点亦是起点,前路虽远,勿忘初心,希望每位走出这里的学生,都能带着在英教锻造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日起,院网特策划推出“英教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记录和讲述英教学院优秀毕业生的精彩故事。

  

 四年前的毕业典礼上,作为英语教育学院11届本科毕业生被授予学位时,我轻轻地拥抱仲校并告诉他我已收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四年后我已从牛津教育系毕业,在牛津找到人生伴侣,赴澳门担任了两年大学教师,随后随先生定居上海。时光飞逝,值此广外大50年校庆之际,我有幸作为英教学院毕业生代表与母校同庆,任思绪带我回到8年前的自己。

 八年前的我刚刚经历了高考,与许多人一样出于对广外大在外语和翻译的业界声望而选报了这所学校。那时的我虽够不着翻译专业的分数线,但本着对英语的热爱和受到教师这个家族职业的影响,倒也是愉快地将“英语教育”填写为第一志愿,尽管从小兴趣广泛的我那时也并没有确定要将教育作为我一生的事业去追求,尽管那时对于翻译专业我仍有小小的向往。

刚入大学校园的我近乎疯狂地参加着学校的各种活动,尽情感受着广外大“活动多”的文化。我成功地加入校广播台成为视频主持人,加入校合唱团成为女高音声部一员,与其他新生代表在英教迎新大会上跳了一支New Jazz,加入英教学院主持队主持学院经典活动“微型教学大赛”(Micro-Teaching Competition),刚入校两个月就参加了学校的DJ大赛享受到全身大海报被张贴在隧道口的“广外待遇”,后来第二年又在校DJ大赛中得过第一名,并参加第六届“魅力新人王——广东广播主持人大赛”,因此被珠江经济台聘为客座主持人。从校内活动到校外省级活动,那时的我恣意地徜徉在对兴趣爱好的发展和探索之中,还真有些“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的味道。

 与此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广外大CPU (Crazy Presentation University) 的昵称名不虚传,在广外大“作业多”文化的熏陶下紧张地学习专业知识。英语教育学院的学长学姐们口口相传本专业的口号是“教育强+英语棒”,作为英语专业要考专业四级与八级,教育学和心理学也要系统学习,由此可知功课也是双份的。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从大一起就在各门英语课、外教课上做着各类Presentation和练习10分钟的“微型教学”,从最初的提前一周开始焦虑到后来两三天就能准备好,再到最终练就了头晚准备第二天上场即兴发挥就能完成的功力,“Presentation”这个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用最贴切的中文来转述的词逐渐演变成心中最亲切熟悉的词语。此外,我还总能想起在教育学、心理学课上写的一篇篇小论文、读书报告、博客,自此练就打字飞快,中文写作日产几千字实为正常发挥。

 大一的下学期我得知广外大学生有“4+0”双学位的机会,而我曾经思慕的高级翻译学院也开设了“翻译实务”专业,将从全校报考的学生中通过笔试、面试选拔招收40多名学生。从此,我开始以此为目标,买来相关书籍阅读和做配套练习,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在这门学科的基础。大二时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翻译实务班,从此每周四和每周日都要搭乘大学城一线公交车往返南北校区。常常都是清醒地上了车却一路被摇得昏昏欲睡,到了北校又要强打精神上课,又或者是周四晚上快10点上完课就得立即以800米冲刺的速度向车站奔去才能赶上最后一班车回到南校。去北校上高翻课的日子充满了回忆:比如每学期刚开学我们一群人在往返的公交车上会积极地用英文聊天,然而这热度通常持续一个月不到,取而代之的是睡得东倒西歪;比如周日中午一群人去北校门外的“阿姨靓汤”总少不了一份经典的叉蛋饭,然后抓住难得的“进城”机会腆着饱饱的肚子流连于校外的书店和精品店;又比如翻译课上练习语段遇到任何专业名词时,“4+0”双学位班上总有相关专业背景出身的同学挺身而出为大家解释得头头是道。

 这就是我在广外大生活的剪影,切切实实地符合仲校在毕业典礼上调侃的广外学子的江湖名号——“许三多”:课程多、作业多、活动多。

 广外大尽情尝试和探索的几年让我对于下一步的道路规划日渐明晰。在英教学院第一专业和高翻学院第二专业的学习都让我明白了同一个道理:语言是一项重要的实用工具,但只有以具体的一项专业为依托才能将工具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区分清楚了业余生活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专业选择,明确了去英语国家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路线和将教育学科的学习作为下一步深造的方向。

 申请牛津大学是又一次追梦的过程。跟许多读书人一样,我心中也有些许名校情结。在广外大的学习和生活也让我树立了只要有梦想有行动就总有一天会到达的人生理念,于是我决定又一次朝着心中所想去努力。目标明确后我便开始一项一项地着手准备留学申请。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年下来在两个专业的英语学习带来的优势,所有申请文书我都亲自操刀,为自己个性化定制。而在雅思考试中,英语的优势也为我赢得了一份总分8.5分的成绩单。与此同时,在英教学院受的系统的教育学学科训练也让我获益良多。大学的前两年我周围许多有志于投身教育的英教学子们都会去做兼职家教积累经验,向同学们请教后我终于在大三的“高龄”迈出教育实践的第一步,去广州新东方学校担任教师,随后又赴英教学院的实习基地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实习,之后还尝试了做一对一英语口语陪练。这些教育实践让我对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和教学模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些实践中,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将这种自己的感悟写在了个人陈述中递给了牛津大学。

 终于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漂洋过海地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牛津大学,成为教育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所在的班级共有13人,其中只有我一人来自中国大陆,其余的同学也都来自世界各地。一年的硕士生涯虽然时间短暂,然而也一样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首先是“作业多”的传统依然延续着。尽管表面上是一周上课三天休息四天的美好景象,然而海量的课前阅读文献和无处不在的讲座和研讨会足以填充满没有课的日子,更不用说几乎每月都有一篇课程小论文的碾压。尽管只是2500~3000字的小论文,老师的要求一样是很严格的。在牛津第一周的第一堂课首先是关于抄袭(plagiarism)的各类鉴定与警示,教会我们怎样引用才不会有抄袭之嫌,课后还要完成一个反抄袭知识的网上测试达到90分才算通过。哪怕只是平时的小论文作业,也是先要接受反抄袭系统的相似度筛查,与数据库中的文献相似度在20%以下才算原创,这之后才谈得上老师的批改和细致的反馈意见。交作业的方式也很有趣:作业的布置方式是通过邮件,里面有本次论文的题目和若干推荐的参考文献,并标明了截止日期(默认是截止日期当天中午12点),之后就没有人会再提醒或催交作业了。每一份作业都是按照标准的格式匿名打印好,自己送到学校专门的一栋名叫“考试中心”的楼里。接收的工作人员会用一个信封将作业密封,再把交作业人填好的一式两份信息纸放到一个机器里自动打印当时交作业的实时时间,再将其中的一张黄色“小票”返还给学生作为存根。按规定超过截止时间交作业要扣除一定比例的分数,但似乎极少有人会以身试法以至于我从没听说过有谁因为迟交作业影响成绩。老师对于平时的作业和课堂展示都会给予很细致到位的反馈,比如让我完成展示后把自己Presentation的PPT发到她邮箱,之后她会在其中针对具体的点和我当时就某一点说的话进行评论,因此每一项功课做完都能感觉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关于作业的成绩是不能指望太多的,在牛津50分是及格,60分以上就属于良好,70分以上就是优秀了,基本上老师如果给某篇文章80分,那就意味着他认为这篇文章达到了发表水平。这正符合汉密尔顿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给我们打的预防针,他说:“牛津不好的一点在于老师不是把你跟周围的学生做比较,而是把你跟他教过的所有学生做比较;如果你想得80分,老师或许会想当年我教艾塞克·牛顿时也就给了他80分。”

“活动多”其实也是注定的。且不提校学生会(Student Union)常会请来上至某国总统下至流行歌手来做演讲,且不论一年一度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和平时的各类体育赛事,且不说纷繁复杂的学生团体每周都有花样百出的活动以至于邮箱打开永远有几十封未读邀请函,光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从学院(College)免费租一条船徜徉于河上欣赏美景就足够醉人,据说经典的做法是买上几罐啤酒用绳子系在船尾,之后大可以划到安静处一个人、一本书、几罐天然的冰镇啤酒待上大半天。在牛津,我依然没有让自己的主持爱好闲置,我参加了牛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简称“中国学联”),成为就业信息平台的新闻发言人。就业信息平台会定期为所有牛津的中国学生组织就业宣讲会,而我从最初的联络、拉赞助到策划、布置会场再到宣讲会现场主持都会一直如“万金油”一般地运转着并乐在其中。我们承办过多家跨国企业、国企、高校等的专场宣讲招聘会,还作为全英学联的一部分承办过“全英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我也有幸为赛事担任全英文主持人。此外,我最爱的活动是牛津各学院的晚宴(Formal Dinner)。作为古老的学院制大学,牛津30多个学院大部分都会在学期中定期举办Formal Dinner,该学院的学生可以邀请一定数量的朋友着正装参加,有时还会举行牛津、剑桥学院之间的交换宴会。用餐前的等待室里一般就已经准备好了酒可以先喝上一杯聊聊天,餐后许多人也会选择转战学院的吧台继续饮酒聊天。对我来说,Formal Dinner最妙的一点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听到什么,吃饭时你的邻桌可能来自一个你从未了解过的国家,研究着你从不知道的专业和事物。一晚上下来就似乎把万花筒又转了一下,看到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新世界。

 我在广外大打下的翻译基础也并没有浪费,我为牛津的继续教育学院担任了项目口译员,接待中文的访学团。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为国内的一个高等教育学院校长团20多天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做全程交替传译,在每天现场为做课程与问答的传译中学会了许多从教育管理者的视角理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构运作知识,这段经历让我对于一直学习的教育专业有了另一种可贵的认识。

“学贯中西、明德尚行”,经历了在中西之间的游走和不断的尝试,我对广外大和英教当年要教给我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将把这种理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和教育事业中延续下去。对于陪伴我走过人生最黄金、最青春四年的广外大和英教学院,我想它们都不仅仅只是人生的一段路,更是一生深埋心中的情。

 

-------------------------------------------------------------------------------------------

5年后)

牛津大学毕业后,我在澳门科技大学担任了两年英语讲师并攻读博士,随后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与牛津先生结婚后随他定居上海,在教育领域做了一些尝试;儿子“小牛筋”出生后,入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在的状态是: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享受育儿。

我为我的学生开设微信公众号“学英传经”,在每日推文中引导他们“学好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我为儿子“小牛筋”开设同名公众号,在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字中记录他成长的点滴。我与德育特级教师合作撰写教育专栏,记录我为人师和为人母的育人思考和感想。

毕业九年,任时光流转、身份转变,对“教育”这个命题的探索与热情不变。

 


广外英教微信公众号

广外英教团学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城校区)

邮编:510006

电话:(020) 39328080

传真:(020) 3932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