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祖国西北这片浑厚的土地上,一位广外学子正带着满腔热忱,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她就是英语教育学院2016级的石涵雨。在英教团学网媒组的采访中,石涵雨分享了自己援疆支教这次充满意义的经历。
对新疆的向往,充满热情的开始
在采访中,当被问到为什么会想去新疆支教这个问题时,石涵雨讲到这是由于她以前读过的一篇小学课文——《葡萄沟》。这篇文章用“五光十色”来描述新疆的葡萄,给石涵雨留下深刻印象。自那之后,一想起新疆,她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起“五光十色”这个形容词,对新疆便有了一种向往之情。
在大学期间石涵雨担任了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生英语学习俱乐部讲师,认识了很多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研支团的项目一发出她就立即报了名。
石涵雨担任民族生英语学习俱乐部讲师
对亲友的感谢,充满温暖的支持
石涵雨的家人一直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的决定,他们也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支教过程中石涵雨有时遇到困难,她的家人总会安慰、鼓励心情低落的她,并告诉她时间有限,不要浪费时间在不值得的事情上,要让支教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石涵雨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人表示感谢:带他们熟悉环境的志愿者;借他们自行车过渡的援疆支教老师;顺路搭他们上下班、请他们吃年夜饭、用自己的经验为她出谋划策的老师们;还有与她相互陪伴、倾诉心事的伙伴们。他们给予的帮助、陪伴与鼓励,是她在支教期间最坚强的后盾,最有力的支柱。
石涵雨(右一)与支教伙伴
对工作的积极,充满挑战的日常
石涵雨的日常工作是进行德育处校园卫生巡查,处理并记录学生违规违纪情况;教学任务是提前备课,上课,布置当天作业并批改,记录学生作业情况,写每日教学反思。经常也会需要协助筹划各项活动,撰写活动方案、负责各类会议拍摄和后续报道;还会被抽调去政府机构帮忙、负责学校青年志愿者值路队等。
她表示,支教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她最喜欢的一点就是每天都有新挑战、新机遇。除去每天的常规工作外,常常会有一些临时抽调任务。支教的每天都是按正常作息上下班,但是工作繁重时也会加班到23:00,甚至会三周休息一天或一个月休息一天。
石涵雨给学生上课
对困难的克服,迅速适应的能力
石涵雨提到,教学、部门工作和临时抽调工作的确有一定挑战,但并不难以克服,对她来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才最容易让人丧失信心。
即使自己从小独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独自生活和处理各种琐事,对于石涵雨来说还是第一次。每天工作强度很大,还要被像是掉钥匙、忘带口罩、暖气供应出问题等琐事困扰,她时常觉得疲惫和孤立无援。但即便如此,石涵雨还是很快进入了状态。因为在每次动摇的时候,她总会告诉自己“只有这么一年,以后你想经历这样的风沙都没机会了”,一旦有一个deadline,就连苦难也会让人产生不舍之情。
日常生活中的石涵雨
对教育的理解,润物无声的引导
石涵雨在一次看班时,由于对学校的规定不够了解,出现了一些差错。虽然问题顺利解决了,但班上的一位同学却对她的行为表示出不满。在出现这种情况后尽管当时很生气,但她还是克制住了自己情绪。在课后,她指出了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在女同学道歉后,石涵雨告诉她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如何在无形中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等等。她明白孩子们都是向美向善的,但是也容易被网络影响,感染不良风气。所以她提到整个教育界都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老师们也要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每一个细节,并将这些“偶发事件”转化为教学教育机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正确引导学生成长。
石涵雨与学生进行“迎新年”活动
对未来的期望,充满信心的规划
石涵雨讲到自己是一个喜欢做容错性很高的规划的人,她在大学期间也有过转专业、征兵报名等尝试,并且她希望在未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石涵雨相信经过这次支教的历练后,她可以为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段经历让石涵雨受益匪浅,她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运作机制,也了解了未来自己正式工作,以及如何与同事们交际等问题。她感慨道在这次支教过程中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意志也得到磨炼。
对于未来的规划,石涵雨向师弟师妹们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她认为点面结合很重要。她谈到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规划看得太重要,容错性极低,所以一旦失败,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但如果有备选方案,人们又很容易松懈,总觉得有退路可走,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所以她认为应该定大规划后,再定短期目标以及备选方案,但是在这个期限内,她要为定下来的目标努力,等短期目标实现情况出来后再继续往下走。她还表示心态好一切都会好,哪怕失败了,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也会体现在未来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生命短暂,不必将宝贵时光浪费在令人烦恼和产生消极情绪的东西上。做好规划,但也不失随心随性,就能对未来充满信心。
援疆支教这段经历使石涵雨有所成长,也使她对于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育事业的大道上,她会继续以一颗热忱之心去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