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英语教育大讲堂】跨洋互动写作——作为一种跨文化修辞教学法

刘会英 时间:2016年06月07日 点击:

 

201662下午,英语教育学院''英语教育大讲堂''12讲在北校七教举行。本期讲堂由英语教育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邀请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游晓烨博士带来一场主题为“跨洋互动写作——作为一种跨文化修辞教学法”(Border-CrossingActivities as a Pedagogy of Intercultural Rhetoric)的精彩讲座。我院部分感兴趣的老师参加了活动,并在讲座之后与游晓烨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IMG_6259

游晓烨讲座现场

据了解,游晓烨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应用语言学,现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和亚洲研究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写作、世界英语、和跨文化修辞对比的研究与教学,其科研特色是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修辞传统进行探索。到目前为止,已在国际权威期刊 (AHCI, SSCI)发表论文十余篇;独立完成学术专著4部,其专著Writingin the Devil's Tongue: A History of English Composition in China《用“鬼子话”写作——中国英语作文史》(2010)获2011年度美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师协会 (CCCC) 最杰出学术著作奖。过去七年,游晓晔博士担任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级英语写作”的国际合作教师,负责组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生与广外学生开展以互评作文为主要特色的“跨洋互动”活动,已举行21轮。游晓晔博士建设的该课程为“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期讲座是游晓烨博士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首先,他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早期的对比/跨文化修辞研究坚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修辞方式的观点。业内研究者(Leki1991)对此提出告诫,在应用对比修辞研究成果时要避免使用“简单化和规定性”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他学者同样提出避免根据某种语言或文化的特征简化修辞实践的危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种普遍现象是将西方或英美读者看作是与二语写作者不同的具有同质性的群体,强调学习者应像本族语写作者在引言部分直接陈述主题,通过演绎的方式展开主题。符合本族语说话者的期待才是优秀的学习者。

IMG_6264

游晓烨讲座现场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一种能够避免对语言、文化和修辞进行同质化理解,并能够欣赏差异性的写作教学模式。在二语写作者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身份,以及如何提高文化沟通能力。接下来他回顾了课堂写作教学中最佳实践和学生互评的相关研究。当前写作教学中最佳实践体现三方面原则:一、根据具体情境的跨文化对比;二、互动调适(语言与写作作为社会互动和具体情境下的协商;学生的主动性);三、动态的文化和体裁观(大文化意指民族的,国家的和跨国的群体特征;小文化体现的是凝聚在一起的社会群体)。跨文化互评研究关注小组活动的适切性,自我观点的表达和身份建构。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伴互评中关照不同的方面。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问题: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哪方面的修辞问题?2.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讨论修辞问题。中方和美方各有16位同学参与这项研究。研究过程中,要求中美学生观看《秋菊打官司》和《永不妥协》(ErinBrockovich)两部电影,然后写一篇影评,双方学生进行互评,在此基础上修改原文影评,最后学生写一篇反思作文。通过学生的文本和访谈,对比双方学生的文本在构思,文本结构和语言方面的修辞问题。研究发现,双方学生在构思方面提出的问题数量相当。但是美国学生更加关注文本结构,而中国学生更加关注语言问题。本研究针对小文化观和写作过程中的意义互动进行了讨论:写作活动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小文化和意义协商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协商帮助中国学生看到英语标准的相对性,减少了对英语标准的过度顺从。小文化的重要性并非完全否定或抛弃国家或民族文化。意义协商也并非意味着放弃主流语篇实践的教学。

游晓烨博士多年从事英语写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他的研究理念先进,视角独特,设计精巧,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广外英教微信公众号

广外英教团学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城校区)

邮编:510006

电话:(020) 39328080

传真:(020) 39328080